前两天去医院看望了许久不见的大学室友。
最近才得知,他刚做了一个小手术。好在手术很成功,恢复得也还不错。
刚见面时,他脸色蜡黄,整个人显得很憔悴。
我问他:“怎么把自己搞成这样?”
他叹道:“唉,这几年行业不景气,公司又总在裁员,每天压力山大,这不就把自己压垮了。现在想想,真是得不偿失。”
是啊,随着年岁渐长,阅历增加,我们越来越体会到:身心健康、无病无灾的日子,最让人内心踏实。
听过这样一句话:
“人虽渺小,人生虽然短促,但是人能修身,人能自我完善,人的可贵在人自身。”
深以为然。
好的人生,全靠自己成全;好的状态,也离不开自我治愈。
如果过了40岁,能远离以下这几种“病”,活到90岁以上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。
图片
养好情绪病
人到中年,养情绪就是在“养命”。
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,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疾病都与情绪有关:怒伤肝、悲伤肺、气伤心、思伤脾、恐伤肾……
而好的情绪如同一个正向磁场,能吸引积极的能量纷至沓来,增强一个人抵御疾病的内在力量。
心理学家阿德勒将一个人恰当表达和管理情绪的能力称为“情感能力”。
在《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》一书中,蛤蟆先生就深陷于悲伤情绪中难以自拔,他脑中充斥着悲观消极的念头,觉得他人都在伤害自己,而自己却无能为力。
第一次咨询时,心理医生苍鹭问:“是谁让你来的?”
蛤蟆先生不假思索地回答:“是河鼠。”
但苍鹭医生纠正道:“能让你来的,只有你自己。”
这句话让蛤蟆先生陷入沉思。
确实,能让自己寻求帮助的,只能是自己。能治愈自己情绪的,最终也只能是自己。
在苍鹭医生的引导下,蛤蟆先生开始正视内心的伤疤,学会探索和审视自己的不良情绪。慢慢地,他重新接纳生活,学会了与情绪和平共处。
《非暴力沟通》一书强调,情绪是我们内心感受的外在表现,它让我们的生命体验更加丰富。
如今高强度的工作与生活的压力,让许多人陷入焦虑抑郁、失眠憔悴的困境。但负面情绪并非不可转化。
悲伤虽苦,适度宣泄却能减轻压力;忧愁虽坏,真诚表达却能净化心灵。
当情绪即将爆发,或意识到坏情绪翻涌时,切勿在当下做任何重大决定。此时,最需要的是给情绪按下“暂停键”。
比如,做三次深呼吸、切换一首歌、整理一下桌面、洗个热水澡、读两页书、下楼走五分钟,或者计划一次短暂的远行……
当你将自己从坏情绪的漩涡中暂时抽离,再回头看那些令你不快的事,往往会发现:“这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。”
图片
戒掉贪欲病
莫言在《生死疲劳》的开篇写道:“生死疲劳,从贪欲起。少欲无为,身心自在。”
世间太多痛苦,源于欲壑难填。
欲望如同无底洞,人心不仅难以被物质填满,反而拥有越多,渴求也越多,陷入恶性循环,心力交瘁。
人一旦染上贪欲的“心病”,就如同笼中之鸟,难以感受真正的自在快乐。
想起一个关于苏格拉底的经典故事:
几位学生极力怂恿他去繁华的集市游玩,并兴奋地描述集市上琳琅满目的商品——好吃的、好玩的、好看的,新奇事物数不胜数,衣食住行所需应有尽有,去了必能满载而归。
苏格拉底听后产生兴趣,决定去集市一探究竟。
回来后,学生急切地问他有何新奇见闻。
苏格拉底沉思片刻,答道:“此行我最大的收获是,发现这世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。”
人生的真相大抵如此。许多我们念念不忘的事物,一旦得到,往往会发现并非真正必需。
中医理论指出,肝气郁结者常有一个共同点:过于急躁。
欲望太多,什么都想抓住,又急于看到结果,同时苛求事事完美,做任何事都火急火燎。
贪多图快的结果,往往是事事难成,徒留一身疲惫与焦躁不安。
哲学家叔本华曾言:“生命是一团欲望。欲望不满足便痛苦,满足便无聊。人生如同钟摆,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。”
有人欲望过盛,背负沉重,步履维艰;有人则懂得取舍,适时放下,轻装前行,方能悠然享受生活。
不必总想着成就惊天伟业,能照顾好自己和家人,已是大成就。
生活本该平淡知足,谁又不是在平凡中倾尽全力?
图片
战胜懒惰病
我曾不解,为何时间紧迫、心急如焚时,人反而更想玩会儿游戏或刷会儿短视频?
后来看到一位心理医生的解释才明白:
压力会引发焦虑,而人的本能会将处理焦虑等同于需要放松。于是,大脑此时极易被轻松愉悦的事物诱惑——“就玩一小会儿”“只看十分钟”。
结果呢?时间愈发紧迫,焦虑愈发深重,需要放松的借口也愈发“充分”,人便陷入焦虑与逃避的恶性循环。
列夫·托尔斯泰精辟指出:“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,而犹豫、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。”
前段时间看到老戏骨游本昌的一席话,深感触动。
他在《济公》中塑造的“一半脸哭,一半脸笑”的活佛形象,曾感染无数观众。
如今90高龄的他站在舞台上,谈及对年轻人的忠告,他笑着说:“你们好幸福啊,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,我羡慕你们。”
回顾自己的艺术生涯,他感慨道:“感谢你们还记得我、喜欢我。作为一个演员,只要观众需要,我愿意活到老、学到老、干到老!”
他本人正是如此践行的。
虽已年过九旬,他依然坚持工作,不让光阴虚度。
至今,他还和一群三十多岁的年轻演员一起排练、登台演出。尽管日程忙碌,他仍保持着最佳的心态和身体状态,活得自在从容。
诚然,人只要有事可做,生命不息,就不会被年龄禁锢,不会被岁月轻易打败。
正如漫画家方成老先生所言:“生活一向很平常,养生就靠一个忙。”
有人说:“忙碌会让人失去自由”。
但我更认同另一句话:“人要保持忙碌,忙碌是世界上最便宜的药。”
适度的忙碌是自律的体现,它能帮人找到生活的节奏感,避免陷入无所事事的迷茫。
心理学研究也表明,适度的忙碌有助于缓解焦虑和孤独感。
无论是工作中的成就感,还是运动后的舒畅感,忙碌都能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华泰优配-大的配资公司-炒股配资最新信息-山东股票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